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里湾秧歌舞

    信息发布者:yuanerlin2008
    2021-08-13 07:52:50   转载

    作者:梁宏宇

    里湾秧歌是东北大秧歌在豫南地区演变发展的新形式。里湾有秧歌,全在于骑三师的师长王照坤。王照坤,原名汉文,字景阳,1898年出生,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人,念私塾,上高小,读中学,当兵,考进东北陆军讲武堂,从士兵到骑兵连长,从东北军骑兵三旅旅长到国民革命军的少将师长,从骑二军副军长到国民革命军九十六军中将副军长。

    1941年,王师长率领的国民革命军骑三师参加了豫南会战和第二次长沙会战之后,骑三师就驻扎在汝东广大地区,师部就设在里湾寨。

    王照坤本人是个军人,也是个知识分子,常年在外驰骋疆场、东打西杀的,加上“九、一八”事变之后远离东北老家,背井离乡,故土难忘,思乡之情常常萦绕心头。

    逢年过节,他总是要求里湾寨上的官兵和居民一起开展一些文娱活动,花鼓灯、小车子旱船、赶犟驴、玩龙灯等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也能玩得开心,但总感觉少点什么。

    跟随他的同乡就劝他,不如把咱东北大秧歌引过来,以解思乡之苦。

    王师长猛然醒悟,对呀,何不把老家的大秧歌引进来呢?东北大秧歌引进到里湾寨,让里湾寨上的娱乐玩意儿更加丰富多彩、豪爽欢快。东北秧歌是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受人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 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是其不可或缺的特色。

    正因如此,才使得王师长把东北秧歌引进来,与当地流行的花鼓灯等民间舞蹈曲艺形式结合,便形成了稳重大气、风度翩翩、柔美恬静、诗意浪漫的里湾特色秧歌。

    里湾秧歌的表演形式不拘一格。可以十几人、几十人表演,表演者大多是美女帅哥,随意发挥,随性起舞,带有东北秧歌的豪放,也兼具洪河古韵的内涵。

    骑三师驻扎里湾寨时这种风格就逐渐显现,每到逢年过节,特别是遇到喜事,里湾寨就会举行大型的秧歌表演,围观的百姓里三层外三层,一家老小全部出动,人们欣赏的不仅仅是这种歌舞的奔放,更是一种感染力很强的氛围。

    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里湾秧歌的这种特色被发挥到了极致。

    里湾秧歌的传承人应该是郑成义。

    郑成义是里湾寨人,郑家在里湾寨是一大户。

    少年时期的郑成义就已经把里湾秧歌的技术要领学懂悟透,青年时是表演秧歌的主要演员。

    郑成义高个帅气、一表人才,口才出众、说服力强,为人诚实、宽以待人,方法灵活、能力超常。正是这样一个郑成义,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的时间里,把里湾大队的秧歌队培训训练得步调一致、井井有条,演出井然有序,深受群众欢迎。

    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七十年代末,里湾秧歌在庙湾集南头,即庙湾南北大桥南头东侧小广场的演出。那是一个元宵节的下午,里湾秧歌队在此表演,庙湾集上看玩意儿的人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把广场围得水泄不通。

    忽听“咚咚”一声鼓响,20多人的秧歌队上场表演,演员们是清一色的美女,实际就是里湾大队挑选的大姑娘和小媳妇,他们穿着统一的镶边的红色裙子,上身外罩红色短袖外褂,发髻都盘上头,统一的发卡和发网,胭脂和粉把她们妆扮得更加美丽。随着笛子喇叭的伴奏,她们在队前指挥的带领下,翩翩起舞,如仙鹤飞翔,如孔雀开屏,如桃花点点,如牡丹雍容,那个美那个靓,让一些男青年伸长了脖颈,让一些老男人目光呆滞,让一些妇女们沉默不语,让一些少女们羡慕不已。

    突然,鼓声轰然消失,笛子喇叭戛然而止,秧歌队摆出一致的造型,整个秧歌演出精彩结束。

    沉静了几十秒后,演出现场猛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里湾秧歌的魅力!

    2021年3月31日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