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村落街道 > 正文
    购物车
    0

    捎包儿-走亲戚

    信息发布者:yuanerlin2008
    2020-03-09 11:12:21   原创
    平舆民俗实录

    梁宏宇

      捎包儿,在平舆这地方可是个人见人爱的好事。

      捎,是捎带的意思;包儿,在这里是礼品,不是吃的就是穿的或者用的。

      捎包儿这个词,在平舆很常见,融化于亲情之中、友情之中。

      大集体的时候,农村人很少赶集。平舆很普通的农家,当家的到集镇上赶集,都会给老年人和小孩儿买点吃的,白面馍粉白香甜,油果子(油条)金黄喷香,糖果甜蜜蜜的,烧饼酥脆焦黄,这些东西不贵,但在那个时代,可谓是美味上品。

      赶集的买回来,让老年人和小孩儿吃,老年人不舍得吃,大部分都分给孙子孙女们,在贫穷的日子里能享受到如此美味,也是幸福至极。

      这种买好吃的带回家孝敬老人、爱护小孩儿的行为,就叫做捎包儿。

      捎包儿,不仅是一家之主给老人和小孩儿捎,长大的孩子因为在外参加工作或做生意,逢年过节回家的时候,也要给家里人捎包儿。

      给爷爷捎个火车头帽儿,给奶奶捎个金丝绒帽子,给父亲捎两瓶酒,给母亲捎件布料,给妹妹捎条头巾,给弟弟捎双运动鞋,吃的穿的戴的用的都要有,大人小孩都要照顾到,礼不在于贵重,而在于不缺人不少人,礼轻人意重,少了谁的谁就有意见,真正没钱就不说了,若是有钱做不到位,就会有意见,做了好事儿也落不到好人。

      所以,捎包儿是个很考验人智慧的事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人们表达亲情的方式和手段都很少。即便是说媒订亲,男方去女方家时,除了下礼几件衣裳头巾鞋袜,捎包儿也是很有限的,无非是几封干果子、油条、黑糖白糖黄砂糖之类的,也没有给女方家的叔伯大爷备礼的规矩。

      到了八十年代,给媒人捎包儿,给叔伯大爷捎包儿的习惯就已经形成了。

      九十年代,新娘子三天回门、新郎大年初二走头趟亲戚,那捎包儿的礼节就大了,凡是女方家的至亲,男方都要挨家把礼送到,一家两件就有点不起眼儿。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捎包儿也与时俱进添砖加瓦,与行贿送礼不同的是,捎包儿充满了人间真情。

      新女婿走新亲,捎包儿用车拉。

      外出打工的人回来,也要给家人捎带衣物食品。发财的大老板,各方面都照顾到,看家人看亲戚看朋友,捎包儿礼品满天飞,这是礼节也是大气。

      人生在世,情义二字,父母恩情、夫妻爱情、儿女同胞情、亲戚血缘情、朋友手足情,这一切都在这捎包儿中充分体现。

      如今,走在平舆城乡,看手牵孩童的老人,看搀扶老人的青年,看行色匆匆的中年,一切是那么的祥和安逸。

      在这背后,正是无数个家庭无数个平舆人在用捎包儿,不断维系着亲情,不断沟通着友情,不断体现着家风良好乡风文明。

                                                              2020年1月14日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